陕西省电影家协会主席 张阿利
作为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陕西是中国的人文圣地、革命圣地,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具有重要影响,历史文化资源、红色文化资源与现代文化资源开发潜力巨大。陕西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为文艺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矿藏,孕育了大批优秀的文艺家和精品力作,催生了“文学陕军”“长安画派”“西部影视”“陕西戏剧”等特色文艺品牌。
1984年3月,钟惦棐先生在西影提出“面向大西北,开拓新型的‘西部片’”的理论号召,在吴天明厂长的带领和感召下,西部电影人用自己的才华和汗水、青春与热血铸就了一部部享誉中外的经典之作,以致西部电影艺术品牌和文化影响力绵延至今。从20世纪80年代的《人生》《黄土地》《野山》《黑炮事件》《盗马贼》《孩子王》《老井》《红高粱》《黄河谣》等,到90年代的《双旗镇刀客》《秋菊打官司》《大话西游》《炮打双灯》《秦颂》《一棵树》《二嫫》等,再到新世纪、新时代以来的《美丽的大脚》《天地英雄》《惊蛰》《图雅的婚事》《纺织姑娘》《可可西里》《郎在对门唱山歌》《白鹿原》《西风烈》《无人区》《百鸟朝凤》《塬上》《血狼犬》《狼图腾》《柳青》《树上有个好地方》《拨浪鼓咚咚响》等,西部电影构成了中国电影发展历程的华彩乐章。在跨文化传播的全球化语境下,伴随着知识信息的跨国界传输,艺术要素的全球性流动,对包括电影在内的媒介与艺术来说,民族电影的意义愈发突出与重要,西部电影在跨文化传播中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文艺是时代的号角。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在文艺创作与文化形塑方面的主要目标任务是: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围绕这一目标任务,进一步做大做强西部电影品牌,谱写新时代陕西电影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无疑是陕西电影未来发展的新使命和新担当。
陕西电影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高质量的凸显西部电影特质的优秀作品。
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未来西部电影应该承续以往历史经验,扎根生活,服务人民,努力为时代画像、为人民放歌,用情用力讲好陕西故事,讲好中国故事。在作品的思想内涵与文化品位上,要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熔铸其中,用思想深刻、清新质朴、刚健有力、富于特色的优秀作品滋养人民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展现陕西及西部悠久的历史传统文化、丰厚的红色革命文化和当下的先进文化等。
持续打造西部电影产业集群,加速延伸和拓展陕西电影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一是要为西部电影产业园区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外部条件,持续加大平台构建、要素供给、环境优化、奖励机制等政策扶持力度。二是要重点扶持一批具有龙头带动作用、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国有、民营电影领军企业,做大做强电影公司主体和产业服务平台。三是将西部电影行业与产业主体在物理空间上相对聚拢,形成合力,加速吸引省内外优秀电影人才投身西部电影创作、宣发和产业运营。四是加强产业互动,促进电影与旅游、影节影展、动漫游戏等融合发展。五是加强“影视+科技+资本+地产”的现代影视城建设、专业高科技摄影棚建设、数字影视创作和后期制作基地建设,加快布局陕西电影高质量发展创新驱动板块。
不断加强产学研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为新时代西部电影高质量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人才是电影产业发展的基石力量与创新动力。陕西是电影艺术创作大省,也是高教大省,在影视高等教育的专业化发展和学科建设方面具有一定基础,拥有中国西部高校唯一的电影学博士点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但是,与西部电影高质量发展对于现代电影人才的迫切需求尚有巨大差距。建议由省委宣传部和省委教工委共同指导,加快西北大学西安电影学院建设步伐,以西北大学、陕文投集团和西影集团共建的西安电影学院为载体,尤其结合最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电影专业博士点调整建设的重要契机,打造产学研深度融合、电影专业博士优先供给创作和产业需求的西部电影高端复合人才培育机制。与此同时,持续建设好“中国西部电影研究”等陕西省电影评论与理论研究基地和特色智库,为西部电影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高端智力支撑。
加快构建中国学派、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进一步提升西部电影高质量发展的国际传播水平和影响力。
一方面,西部电影内容生产应该坚守中国电影民族性,在表达情感价值与伦理价值方面注重全人类思想情感与心灵智慧的融合统一,展现新时代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另一方面,要继续办好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不断提升专业化水平,尤其突出西部电影品牌特色,加强西部电影全面对外合作交流。此外,要不断走出去,进一步强化陕西电影人与其他省及境外、国外的电影文化交流,尤其借助于各类电影推介活动,高质量提升西部电影的国际传播水平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