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情浓 相约渭博 渭南市民在博物馆体验传统端午民俗(组图)

   日期:2023-07-18     浏览:341    
核心提示:6月22日上午,渭南市博物馆中庭院艾草飘香欢声不断,端午情浓 共约渭博系列活动正在举行。记者 郝豆 摄陕西网讯(记者 郝豆 实习
 

1

6月22日上午,渭南市博物馆中庭院艾草飘香欢声不断,“端午情浓 共约渭博”系列活动正在举行。记者 郝豆 摄

陕西网讯(记者 郝豆 实习记者 党思雨)6月22日上午,渭南市博物馆中庭院艾草飘香欢声不断,“端午情浓 共约渭博”系列活动正在举行。数百市民体验沐浴兰汤、巧制香囊、箭射五毒、草木拓印、龙舟拼装等多项传统民俗,共度端阳佳节。

“您好,欢迎体验沐浴兰汤……”在博物馆入口,身着汉服的工作人员手持艾叶遵循古礼,为观众进行兰汤洗浴,传递健康平安的祝福。兰汤是古人端午节沐浴的草药汤,在西汉《大戴礼记》就有记载。稚气孩童和家长一同伸出双手,感受兰汤暖意,体验古老习俗。在“草木拓印”活动区,参与观众挑选艾叶,摘取蜀葵石榴花等“端午花”花瓣,摆放出形状各异的图案,在印有渭南市博物馆标志的布包上细致拓印,制作自己独一无二的布包。“中了!中了……”中庭苑舞台上,孩子和家长瞄准“五毒”靶心,用木箭射击蝎、蛇、蜈蚣、壁虎、蟾蜍图案,体验“射五毒”传统习俗,祈盼身强体健,无病无灾,体会蕴含其中的古代射礼尚武精神。射过“五毒”,工作人员还向参与者赠送艾草,表达端午祝福。在“龙舟拼装”和“巧做香囊”活动区,孩子们专心致志的看示意图、拆零件、装龙舟、讨论拼装方法,妈妈们穿针引线,绣花缝字装香料,体验手作之乐。

“端午节到博物馆,来对了!”记者在现场看到,活动内容丰富,参与群众年龄跨度大,许多人边体验边拍照,向家人朋友分享快乐。据了解,“端午情浓 相约渭博”系列活动是渭博工作者在对传统民俗挖掘改造后向公众推出的,希望观众们能够在体验的同时对优秀传统文化有所了解进而传承,这也是渭南市博物馆“我们的节日”社教活动长期以来的目标,是博物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举措。

2

端午节,渭南市博物馆推出沐浴兰汤、巧制香囊、箭射五毒、草木拓印、龙舟拼装等多项传统民俗活动。记者 郝豆 摄

3

市民体验沐浴兰汤。

4

市民体验沐浴兰汤。记者 郝豆 摄

5

市民体验巧制香囊。记者 郝豆 摄

6

市民体验巧制香囊。记者 郝豆 摄

7

制香囊工具齐全。记者 郝豆 摄

8

市民体验箭射五毒。记者 郝豆 摄

9

市民体验箭射五毒。记者 郝豆 摄

10

小朋友们和家长共同体验草木拓印。记者 郝豆 摄

11

工作人员为大家讲解制作方法。记者 郝豆 摄

12

小朋友们和家长共同体验草木拓印。记者 郝豆 摄

13

草木拓印作品展示。记者 郝豆 摄

14

漂亮的草木拓印作品。记者 郝豆 摄

15

小朋友们和家长共同体验龙舟拼装。记者 郝豆 摄

16

小朋友们和家长共同体验龙舟拼装。记者 郝豆 摄

17

小朋友们专心致志的研究龙舟拼装方法。记者 郝豆 摄

18

小朋友们专心致志的研究龙舟拼装方法。记者 郝豆 摄

19

龙舟拼装成果展示。记者 郝豆 摄

20

龙舟拼装成果展示。记者 郝豆 摄

  ↑5月7日拍摄的西安市长安区王莽街道小峪口村(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赵英博 摄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王莽街道小峪口村位于秦岭山脉北麓,自然环境优美。2020年起,王莽街道积极探索乡村发展新模式,通过盘活废弃宅院、引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式,打造集非遗传承、农旅融合、文创发展为一体的小峪口村“非遗乡集”,进一步助力乡村振兴。

  ↑5月7日,在西安市长安区王莽街道小峪口村的“木兰摇”手工织坊,手艺人正在纺线。新华社记者 蔺娟 摄

  ↑5月7日,脸谱绘画艺人在西安市长安区王莽街道小峪口村的工作室内创作。新华社记者 欣芷如 摄

  ↑5月7日,脸谱绘画艺人在西安市长安区王莽街道小峪口村的工作室内创作。新华社记者 赵英博 摄

  ↑5月7日拍摄的西安市长安区王莽街道小峪口村(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赵英博 摄

  ↑5月7日,泥塑艺人在西安市长安区王莽街道小峪口村的工作室内创作。新华社记者 付瑞霞 摄

  ↑5月7日,游客在西安市长安区王莽街道小峪口村参观泥塑制作。新华社记者 姜辰蓉 摄

  ↑5月7日,泥塑艺人在西安市长安区王莽街道小峪口村的工作室内创作。新华社记者 姜辰蓉 摄

 
标签: 陕西文旅网
打赏
 
更多>同类陕西文化

推荐图文
推荐陕西文化
点击排行